序言

前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我感觉我离不开故事这东西了。

比如有时候闲下来就特别想去看或听一个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小说等等都可以,只要里面有好故事,我都乐意。如果理性一直阻止我去接触故事,我就会感到很糟心,整个过程宏观上来看就像对故事上瘾了一样。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这估计是人类的一个共同本性,只是每个人的上瘾程度有差异,不过这倒无可厚非,毕竟故事这东西太有吸引力了。

《故事》:因为正是故事赐予我们这样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去追求、去抗争、去感受我们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深度。最后甚至我们可以在里面重新发现自己。

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大米等主食是身体的养料之一,而故事则是精神的养料之一,是我们人类的刚需。

另一方面,我在大学里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同学用了N年电脑了还不会盲打(即不看键盘打字、敲代码),这个比例据我估计应该在70%以上,可能计算机专业的要稍微好一些。

但其实如果去刻意练习,每天1小时不出一周就能慢慢熟练起来,不用再看键盘,从此体会到盲打的乐趣。(这本小册子里所有非引用文字都是盲打的)

这现象很生动说明一个规律:如果不刻意练习,突破舒适区,只是把自己封锁在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之中亦步亦趋,那么即使重复再多次,水平也不会有质的飞跃。

打字如此,欣赏故事也是如此。

我目前把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分为:感受、欣赏、设计三个层次。

看完电影后不同层次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感慨,我简单举个例子区分一下:

感受层次的观众:这电影特效炫酷,演员演技在线,但剧情太老套,嗯不错我给8分;

欣赏层次的观众:这电影里情节设置科学,比如第二幕加上那个次情节明显精彩不少;

设计层次的观众:这电影里如果最后高潮部分时的镜头换一个角度会不会更好?

我现在才21岁,过去的21年里我遇到了数不清的故事,不出什么黑天鹅事件的话我还能再活好几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肯定还会遇到更多的故事。

如果我不刻意去练习地话,那么我会不会如上面盲打的例子那般,体验再多故事,对故事的理解层次也只停留在最基础的“感受”上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并且:

1.熟练之后盲打肯定比看键盘打要快;

2.同理,到达“设计”层次后从故事里得到的东西肯定比前面两个层次多。

所以为了自己在以后的几十年岁月里从将要接触的无数故事里获取更多快感、灵感、幸福感……我将在后面的日子里多去刻意练习解读故事,早日达到“欣赏”以及“设计”层次。

简介

你现在看到的这本小册子就是我在这个方向上的一次积极尝试。这本小册子基于下面这本书编写:

可以视作是这本书的学习笔记,摘录的内容我都用打上引用符号,里面的例子都是通过梳理自己看过的影片写下来的。部分内容基于原著有改写,比如反派塑造角度里的负面之负面部分。

小册子里目前一共涉及到35个角度,我按自己的理解起来的难度差异分成初级、提高、进阶三大部分,除此之外,特色还有每个角度都配了一张思维导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其成为一本方便查阅的工具类书籍,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越来越多的解读故事角度。

由于时间原因,小册子里的一些角度目前缺乏足够论据支撑,这点会在以后慢慢补充完整。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