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34 场景分析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场景分析需要分五步进行。
《守望者》场景片段截取:196min~197min17s(215分钟加长版)
背景:罗夏走出基地想告诉全人类真相,曼哈顿博士要阻止他。
罗夏想要告诉全人类真相:是维特为了和平杀了这几百万人,而不是曼哈顿博士,建立在谎言上的和平不要也罢;
曼哈顿博士要阻止罗夏:如果全人类得知真相,那之前死的几百万人就白死了,地球还是会毁于核战争;
这个场景的开篇价值是正面,主角曼哈顿博士想力保地球不被毁灭,罗夏想拆穿谎言,两者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故事》:节拍是人物行为中动作/反应的一种交流。从两个层面仔细审查场景的第一个动作:从外在而言,看人物表面上是在做什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透过这一表面,看到他实际上是在做什么。用一个进行时短语来表述这一潜文本动作,如,“正在乞求。”试图找到这样的短语,它不仅能指称动作,而且还要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正在恳求”表明人物的举止含有一种庄重感,而“趴在她的脚下”却活现出一副绝望无助、卑躬屈膝的嘴脸。 表达潜文本动作的短语并不是从字面上来描述人物活动,而是更深层地,带着一种情感色彩来指称人物动作本质。
这种动作和反应的交流即是节拍。只要它在延续,人物A“正趴在她的脚下”,但人物B却“对其恳求置之不理”,这便可以构成一个节拍。即使他们的交流重复多次,这还是同一个节拍。直到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才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拍。
例如,如果人物A的伏地乞求变成“正在威胁要离开她”,而且作为反应,人物B的置之不理变为“对其威胁报以嘲笑”,那么这一场景的第二个节拍便成为“威胁/嘲笑”,直到A和B的行为发生第三次明显变化。通过将场景解析为节拍,场景分析便可以如此这般地继续下去。
外景——冰天雪地
罗夏走出基地门口,看见曼哈顿博士侧身站在他面前。
罗夏的动作:将双手从外衣兜里伸出来,上前几步接近曼哈顿博士
罗夏:让开,人们应该知道真相。
罗夏的动作:命令;
曼哈顿博士:你知道,我不会让你这么做的。
曼哈顿博士的反应:拒绝让开;
夜枭也跑了出来,在后面几米远看两人对峙。
命令/拒绝
罗夏:你突然发现了人性?说变就变。
罗夏的动作:嘲讽;
曼哈顿博士:……
曼哈顿博士的反应:默默承受;
嘲讽/默默承受
罗夏的动作:摘掉面具
夜枭的反应:不知所措
罗夏:如果你一开始就关心的话,这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
罗夏的动作:指责;
曼哈顿博士:我几乎能改变一切,(停顿)不过不能改变人类的本性。
曼哈顿博士的反应:否认;
指责/否认
罗夏:(点点头)当然了,你必须得保护维特心新的乌托邦;为这个,多死一个人又怎样?
罗夏的动作:嘲讽;
曼哈顿博士:……
曼哈顿博士的反应:默默承受
嘲讽/默默承受
罗夏:你还等什么?
曼哈顿博士:……沉默
罗夏:动手吧。
罗夏的动作:逼迫;
曼哈顿博士:……沉默
曼哈顿博士的反应:犹豫;
逼迫/犹豫
罗夏:动手啊!
罗夏的动作:再次逼迫;
曼哈顿博士的反应:右手一挥,杀死了罗夏;
夜枭:不!!!
夜枭的反应:跪地大吼、脱掉面具、叹气
再次逼迫/杀戮
开篇价值是正面的,主角曼哈顿博士想维护地球和平,即使是用谎言。结尾价值是负面的,曼哈顿博士为了谎言不被戳破,亲手杀死了一起奋战多年的老友。价值发生转变,场景发生转折;
《故事》:从开篇节拍开始,审查描述人物动作的那些进行时短语。当你将动作/反应追踪到场景末尾时,应该会浮现出一种形态或型式。在一个设计精巧的场景中,即使是看似杂乱的行为也会有一片弧光和一个目的。
事实上,在这样的场景中,正是其精心的设计才使它的节拍显得随意。在那一片弧光中,找到期望和结果裂开鸿沟的那一瞬间。因为正是在这一时刻,场景开始转折到它变化了的结尾价值。此时此刻便是转折点。
上面场景的节拍如下:
命令/拒绝
嘲讽/默默承受
指责/否认
嘲讽/默默承受
逼迫/犹豫
再次逼迫/杀戮
转折点发生在第6个节拍。
这种动作/反应型式构建了节拍的迅速进展。每一个交流都要强似上一个节拍,使两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这要求两人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意志力和能力,来采取那些痛苦的,甚至残酷的动作,同时还要一直保持着冷静的控制。在第6个节拍,鸿沟开启,曼哈顿博士终于还是杀死了罗夏。直到这一刻之前,门口处的夜枭和观众都还怀着两人和平解决的希望,但由于这一转折点的到来,他的希望被彻底粉碎。